【位置面积】马尾区位于东经119°37′,北纬25°29′。地处福州市东南部,闽江下游北岸,距闽江口17海里。东濒闽江,西与晋安区宦溪镇接壤,南与仓山区、长乐区隔江相望,东北毗邻连江县琯头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陆地总面积275.66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4平方千米。
【土地资源】2020年,马尾区土地面积26435.4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59.79公顷,种植园用地面积815.79公顷,林地面积14915.41公顷,草地面积129.29公顷,工矿用地面积717.27公顷,住宅用地面积1471.29,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199.85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 2648.34公顷,其他土地面积433.99公顷。
[查看详情]
本报记者 王晓霞 “这是一楼主题浮雕墙铜雕小样,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二楼和三楼展厅格局和展陈已现雏形……”12月5日,在中国船政文化城造船厂片区一期修复后的综合仓库内,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正在加快建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新馆。这一建设场景就是船政文化城整体建设的重要一笔。船政作为申遗潜力项目,马尾正火力全开,开展修缮保护和开发工作。 在11月底召开的全市推进申遗工作与乡村振兴“古厝保护”现场工作会上,确定了福建船政文化史迹申遗将聚焦“福建船政是中国自主引入西方先进技术且成功转化的突出案例”这一总脉络。 一部船政史就是半部中国近代史。155年前,船政在福州马尾诞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兴海军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马尾成为近代海军摇篮和近代工业发祥地,培养出严复、萨镇冰、詹天佑、邓世昌等近现代名人,他们活跃在中国近代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和交通等领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船政成为申遗“潜力股”。 福建船政是近代中西方平等合作的典范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具备国际话语属性。 从马尾,中国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开办了中国第一所科技专科学校(船政学堂)、设计建造了亚洲第一艘钢甲舰、创制了亚洲国家自主研发的第一座大型蒸汽机,创造出众多举世瞩目的“第一”和“唯一”。 为推进福建船政申遗,马尾强化组织架构,建立了政府主导的文物保护和修缮,产业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总机制,先后投入20多亿元完成船政古街、船政格致园、船政官街等5个区域以及国保福建船政建筑、昭忠祠、省保马限山近代建筑群、协台衙门、铁胁厂等文物的修缮保护。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原则,夯实史迹基础,守住一批古建筑,马尾对于目前保存完好的以及修缮完毕的船政遗迹,最大程度保证史迹的原真性。对于保存情况并不完好的遗迹,按照“修旧还旧”的原则,最大程度还原其历史风貌。 以“一心、一轴、一带、五片”的“城”概念,马尾保护提升福建船政历史文化遗迹。“一心”为船政历史保护核心区,结合现有船厂区内船政文保单位、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等共同打造船政历史保护核心区。“一轴”是主要功能游览轴,区内中部有机串联各功能片的主要游览轴。“一带”为滨江功能景观带,结合闽江岸线的游憩休闲、购物餐饮、住宿度假、船政历史展示等形成滨江功能景观带。“五片”乃官街片区、船厂旧址片区、马限山片区、旧港区片区、罗星塔片区。
查看详情“我希望非遗是可以传下去的,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的版画就具有这样的特点。”走进檀老师的版画工作室,你会被这里一幅幅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吸引。 檀俊灶,马尾区非遗项目版画传承人,致力于版画技艺的发掘保护和继续传承。很多人知道檀老师是从学生作品获国家级二等奖开始的。近两年,檀俊灶带出了多位获得省市乃至国家级美术奖项的学生,受到更多的关注,随着关注度的提升,版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也被更多人看见。 版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中国的木质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农业社会,因其材料易得,复制方便,应用广泛。在现在的一些闽南地区,一年一度的祭灶定是要用那一方祖传的老版印制出来才够虔诚。“当我们去寻找和学习的时候发现,灶王爷的版现在还在用,但是版画却没有传人了。老版的持有者只能每年拿出来复制几十份,但无法更新。”檀俊灶告诉记者,这些老版已经磨损得很薄了。面对这样的境况,檀俊灶很是痛心。 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广义的版画可以包括在印刷工业化以前所印制的图形普遍具有版画性质。在工业社会的背景下,版画日渐式微。工业印刷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没有手工雕琢的气质和艺术灵性。“版画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它是画,但可复制,它是雕刻,但又不同于雕刻,它利用一切的纹理,充满灵性,也更变化多端。”十几年前,还是亭江东街小学的一名教师的檀俊灶拾起了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校园里推广版画技艺。 檀俊灶毕业于厦门大学油画专业,一开始,他对于版画也是一知半解,有的只是兴趣和一腔热忱。他一边自己拜访名师,钻研学习,一边教授学生。不到几年,东街小学的版画美术兴趣班受到了区教育局的重视,学生作品还多次参与市级展览。 时光流转,檀俊灶走出了校园,到现在又回到了校园。马尾第三实验幼儿园联合檀俊灶成立了版画特色工作室,将版画内容融入到幼儿教育教学中。幼儿园布置了版画专用教室,购置了版画专用设备,每周,檀老师都会 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创作版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第三实验幼儿园也将版画技法、概念运用在孩子们的美育中,比如他们采来新鲜的花朵和树叶,通过敲击获得植物本身的色彩和形状,组合不同的树叶和花朵图样,就成了一幅幅美术作品。马尾区文化馆和和平中心小学也开设了版画公益课程。 而檀老师自己也开设了版画工作室,自己创作版画作品,通过参展等方式推广版画。现在檀俊灶已经有几十名学生获奖,他自己的儿子、侄儿、侄女也也跟着他学起了版画。今年,马尾区文化馆将檀俊灶和他的版画列入区级非遗项目 。 “制作版画的过程很解压,我很喜欢来。”一位学生说。拿起雕刻刀,一刀一刀的切削出设计的纹理,一幅作品需要一整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慢慢地雕琢。如果是彩色的作品 还需要制作好几块板才能完成。制作完成后,作品就拥有了可复制性。 “现在我们在考虑手工版画除了美术学习、创作之外的功能,让艺术融入于生活中。”檀俊灶说,“我们正在和几位福州脱胎漆器的艺术家一起探讨版画技艺在脱胎漆器生产中应用 的可行性。让版画的可复制性在脱胎漆器工艺中得到发挥,或能降低脱胎漆器的成本壁垒,让脱胎漆器走进千家万户。同时也将两种非遗工艺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
查看详情1849年的一个夏夜,湘江之畔停泊着的小船之上,两名“睁眼看世界”的晚清知识分子,畅谈了一夜,从国计民生到经世致用,从海防之策再到修船造舰,犹如两代知识分子的衣钵传承。这一席话,在其中一人臣心中留下了深刻记忆,孕育出他“怀之三年”的抱负。 这幅场景,就是著名的林则徐、左宗棠湘江夜话。在此之后,左宗棠在太平天国战争的战场上崛起,依靠军功,由一介书生成长为封疆大吏,在平定江南地区的太平天国残部后,左宗棠的思绪重新回到自强这一命题。结识了在浙江宁波任职的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同时也在宁波认识到了近代蒸汽军舰的实力,并且自己也身处闽浙总督的职位。他明了,“怀之三年”的计划是时候付诸实际了。 经过一系列筹划,在福州的马江之畔,为人熟知的近代事业于1866年夏季悄然准备落笔着墨,最终通过当年6月25日左宗棠上呈清廷的《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和盘托出。 这份标志着船政事业开始的奏折,俨如一篇十九世纪中国人的“海权论”。 左宗棠先从权、利两方面解释为何需要自制轮船,“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再者左宗棠示意自两次鸦片战争以来,“洋船载北或行销各口……价本愈增”,使得外国的商品及航运业逐渐侵蚀中国传统经济市场秩序。而中国航运业却无法“减价以敌洋商”,他遂决定解决“江浙海运无船之虑,漕政益难措手”的难题,解决此阻碍的最优方案莫过于“设局急造轮船”。 左宗棠认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不可”。可见他的初衷是想要增强国家海防和收回漕运之利,而完成这个目标的必要条件就是拥有一支近代化舰队,故左宗棠建设船政的第一宗旨并不仅仅在于造船,而是通过造船组建一支蒸汽轮船舰,以“遥卫津、沽”。 对于船政的经费运营续航,左宗棠想到可在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藉以捕盗而护商”,试想让船政轮船兵商两用,但实际情况却没有想象的乐观。对于世界时事有所关注的左宗棠也在奏折中提起了“东洋日本开始购轮船,拆视仿造未成。近乃遣人赴英吉利……为仿制轮船张本。不数年后,东洋轮船亦必有成”,暗示东瀛一小国尚且积极学造舰船,日后学成必成大患,不可有轻视之心,需要将造船建成海军的计划付诸实践,以卫寰宇。 从这记叙着船政创始内容的奏折里,可知左宗棠想通过设局组建成一支近代舰队的初衷,改变与西方海洋国家,甚至与日本比肩的“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海防局面,向自己的君主勾勒船政成功的美好愿景:“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围纾,海关之税旺。” 为了实现组成国家第一支自建海军的目的不被旁落,左宗棠也竭力践行了自己“疆臣谊在体国奉公”的爱国情怀。在初创船政后到调任西北的间隙中,寻找到了合适的接班人——林则徐的外甥、女婿,前江西巡抚沈葆桢,完成了与又一代知识分子的衣钵相传。沈葆桢为政干练,在其实心实力的管理下,船政依循着创始方案不断发展前行,最终在1874年获得圆满成功。东亚最大的造船工业基地、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中国第一所海军大学、中国第一所工程师大学、中国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都因此而诞生,马尾乃至福州于是有了中国近代海军摇篮的光环。 左宗棠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晚清政府委托的近代事业代理人,由他推荐人才帮助清政府管理船政,左宗棠所行“中华发韧之始”之事业,已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存,现如今它们依然屹立在马江之畔,无声地传颂着船政精神,延续着船政的百年薪火,历经155年而长盛。
查看详情船政早期档案中,浙江宁波是一个经常出现的热词。船政洋员正监督日意格曾任宁波海关税务司,副监督德克碑曾在宁波指挥中法合作的常捷军作战,船政提调委员胡雪岩曾在宁波活动,船政早期著名的舰长贝锦泉是宁波人,船政舰队很多军舰的舰员、水兵主要是宁波人,船政早期招募的工人中专门有一类来自宁波地区的宁匠…… 凡此种种,都显示了这座城市和船政存在着特殊的关联。追溯起来,宁波和船政的渊源,都源自于一家湮没于历史之中,鲜为人知的法国海军造船厂。 宁波是浙江省的重要通海城市,近代和福州一样都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宁波设立了浙海关(洋关),法国海军军官日意格担任税务司,法国海军驻扎远东的中国、日本海支队也以宁波作为重要的驻泊港,法国势力在宁波占据了优势。 1861年,因为受到太平军攻势的威胁,经浙江和宁波的官绅推动,法国海军支队在华组建了中法混合部队——常捷军,由税务司日意格等领导,主要负责防御宁波城,乃至配合清军在浙江各地与太平军作战。 浙江省内河网纵横,甬江穿城而过的宁波一带更是如此,加强水上武装力量,对于配合陆上作战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当时常捷军和法国海军中国、日本海支队都缺乏可以深入内河的舰船,为此,法国海军部萌生了向中国布署浅水炮舰的设想。由于浅水炮舰难以远距离从欧洲航海到中国,法国海军于是计划直接到中国就地建造一批炮舰。 1861年,25岁的法国海军工程师维尔尼提交了用于中国的浅水炮艇设计方案,海军部审核通过后,命令维尔尼到中国组建工地,于2年时间内完成4艘该型军舰的建造。1862年10月20日,维尔尼由法国启程,12月20日抵达上海,旋即奉命前往浙江宁波考察设厂。在日意格的督导、协助下,维尔尼在宁波甬江畔选址,设立了一座类似于外派工地的法国海军宁波造船厂,从周边地区招募中国工匠,购置造船所需的材料,由维尔尼指导进行造船。 维尔尼设计的浅水炮艇,一定程度参考了法国海军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建造装备的“粉末”级,排水量253吨,为平甲板船型,木质舰体,3桅杆、单烟囱,带有帆装,舰上装备160毫米口径主炮1门,120毫米口径副炮2门,火力较强。比较奇特的是,4艘炮艇所需的动力设备来自于“粉末”级炮艇,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粉末”级炮艇处于无用的地位,法国海军遂将其中的“粉末”等4艘拆解,将蒸汽机、锅炉运到宁波,装配给新炮艇使用。 同型4艘炮艇在1863年陆续开工,当年10月31日首制艇在甬江下水,12月1日完工。其余3艘在1864年全部完成。4艘炮艇的艇名,取自与太平军作战中牺牲的常捷军法国军官的名字,分别命名为“格尼”“卜尔玳”“勒伯勒东”“达耳地福”,在法国海军称为“格尼”级,建成后全部交付常捷军使用,由常捷军军官德克碑指挥,用于防卫宁波,在浙江境内与太平军作战,同时兼顾中国近海的巡防。 在法国海军宁波造船厂诞生的这4艘炮艇,是近代中国土地上建造的第一批蒸汽动力军舰。宁波造船厂的生动事例显示,只要加以恰当的教导、训练,中国的工人可以学会蒸汽动力军舰的制造技术。1866年左宗棠上奏申请创建船政时,说自己的计划酝酿了三年,从时间上推算,三年之前恰巧就是法国海军宁波船厂开始建造4艘炮艇的1863年。宁波造船厂的情况,显然给当时正驻节在浙江杭州的左宗棠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4艘炮舰建成后,宁波造船厂便完成了其使命,不久之后太平天国败亡,常捷军也完成了其使命。1864年的夏天,日意格和舰队统领德克碑到杭州拜访闽浙总督左宗棠,想要将宁波船厂转让给中国,对此,左宗棠起初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但当得知宁波船厂并没有建造蒸汽机、锅炉的能力时,左宗棠毫不犹豫地回绝了这个提议。随后不久,日意格、德克碑再度拜访左宗棠,提出他们可以帮助中国专门建设功能齐备的造船厂,一条可以全面引进欧洲技术的桥梁就突然出现在左宗棠的眼前,船政的历史由此开始。 而宁波造船厂的厂长维尔尼,因为在1864年初就被法国海军派往日本,负责帮助日本建设横须贺造船所,没有能够直接参加到日意格、德克碑协助中国建设船政的活动中,否则他或许就将成为船政的第一任法籍总工程师。不过,有迹象显示,作为造船专家的维尔尼,在制定船政建设一揽子技术方案方面,为并不是造船专业人员的日意格、德克碑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日意格在拟定船政建设计划时,曾专门前往日本与维尔尼商讨。维尔尼的参与,使得中国的船政和日本的横须贺造船所在布局、建筑形式、功能设定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多相似之处。 在宁波组建船厂的成功经历,无疑是日意格、德克碑敢于承揽协助建设船政的重要底气,而这段经历,显然在维尔尼帮助日本建立第一个隶属中央政府的造船机构时,也具有特殊的经验价值。 宁波造船厂厂长维尔尼 19世纪70年代拍摄的日本横须贺造船所。横须贺造船所引进法国技术,其规划、建筑样式与船政惟妙惟肖,横须贺的法国技术团队人数和船政惊人相似,都是45人。
查看详情